k8凯发登录

【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 | 用公开激发环保内生动力】-k8凯发登录

来源: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 发布日期:2024-07-24 点击量:
字体:[    ]

在大屏幕前,了解城市空气、水、声、辐射等领域的监测工作;来到污水处理厂,亲身见证污水处理流程,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处理技术;进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厂,目睹废弃电器在流水线上被一步步分类拆解……随着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的持续推进,各地纷纷举办了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活动,引导社会公众走近环保设施,在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、亲身经历中不断增强环保意识、提升环保素养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,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,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。”生态文明是全民共建、共有、共享的事业,每个人都是建设者、保护者、受益者。推进环保设施开放,能够以公开增进沟通、以透明凝聚共识,把绿色低碳、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,从而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素养,激发广大社会公众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。就此而言,推进环保设施公开,能够激发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,对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意义重大。

近年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在《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《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《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中,均对环保设施开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,强调深化此项工作。早在7年前,环境保护部(现生态环境部)就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《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环境监测设施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、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等四类设施向公众开放,并逐步实现制度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。7年来,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四批共计2101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,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。截至2023年底,线上线下累计接待参访公众超2.1亿人次。

了解才会关注,关注才有信任、有参与。环保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但其专业知识存在一定门槛,且环保处理过程又远离生活,因此环保一度成为人们身边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。例如,垃圾围城令人惊骇,雾霾、污水都会损害健康,然而,人们每天扔掉的垃圾、排掉的污水,最后去了哪里、如何处理?空气质量的数据如何得来?针对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,通过环保设施公开,让人们有机会亲眼看到生活垃圾需历经多少道程序、投入多少真金白银才能“消化”,这不仅能消除人们的疑问,更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垃圾减量的必要性,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。同时,在信息充分流动后,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“邻避”问题也会化解于无形。由此可见,把环保设施直接、主动地向公众开放,保障群众的环境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,能够消除信息壁垒和知识门槛,以公开透明形式赢得信任理解、凝聚环保共识。

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,用之不觉、失之难存,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质量,而且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。生态环境具有普惠性、公共性的特征,难以靠政府部门或企业的单打独斗,而是需要亿万人民携起手来,一起动手、共同参与,才能破解“万人丢,一人捡”的搭便车困境,找到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的环保路径。环保设施公开,能够扩大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环保的渠道,为人人动手、人人尽责、人人参与找到具体的实现载体。对社会公众来说,“沉浸式”参观环保设施的作业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监督,可倒逼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,而环保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又能够转化为参与环保的志愿行动;对政府部门来说,通过环保设施公开吸引公众参与环保,能够打通生态环境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增强人们的生态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;对企业来说,让环保设施在老百姓监督下运行,有助于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,增强内在治污动力,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、建立优势。

当前,环保设施公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,并取得显著成效。接下来,应在“如何更好公开”上继续努力。举办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现场观摩活动,一个重要目的是总结交流环保设施开放工作的先进经验做法和成效,探讨在新时期推进设施开放工作的新思路、新举措和新办法。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公开、互动的赋能作用,创新方式方法,丰富内容载体,以更大力度推进环保设施公开,就能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环保素养和参与度,凝聚起更强大的环保合力。

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,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。以环保设施公开为支点,激发全社会“我要做”的积极主动性,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,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,让中华大地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、环境更优美。 

来源丨《世界环境》杂志

作者 | 李拯 

作者单位 | 人民日报社


网站地图